10-第二节 组织民工支前 抽调干部支援新区

发布时间:2013-08-01 19:31 访问次数:
A+A- |

  第二节组织民工随军支前,抽调干部支援新区

  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烟台市各县的支前民工,在胶东区、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是很著名的。这支由70万人组成的支前大军,抬着担架、推着小车、赶着胶轮大车,跟随解放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各自县内走向省内,从山东走向华东,在支援淮海、渡江战役之后又去支援沪杭宁战役。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战争急需的粮食、弹药等各类物资及时送到作战部队和战士手中。他们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一、组织民工随军支前

  烟台市各县人民的支前工作,在解放战争初期,因为胶东军区部队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是在胶东区内进行,所以在1947年以前,主要是由烟台市各县组成的子弟兵团随军参战、支前。从1947年初开始,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烟台市各县按照上级的指示,组成了担架队、小车运输队、大车运输队,跟随华东解放军进行长途支前,真正做到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民工就支援到哪里”。

   1947年3月8日,胶东区支前司令部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曹漫之任司令员,胶东区各救总会会长张修己任政委。26日,胶东区支前司令部指示各地:组织力量,争取主动,迅速组织常备民工担架队,与土改复查、发展生产密切结合起来,整顿各种支前组织,并对全部人力、物力、运输力量进行精细统计,以便有计划地调动使用。胶东区支前司令部在各个交通要道上设立了兵站和民站(兵站是指调遣民兵的临时机构,民站是指调遣民工、提供粮食和担架的临时机构)。根据胶东区支前司令部的指示,各海区也都成立支前司令部。各县的支前指挥部,由县里主要领导任指挥,各区成立支前委员会,各村也成立支前委员会,统一由县支前指挥部领导。县级支前指挥部的任务,是负责支前民工的发动、教育、组织和调遣。根据胶东区支前司令部的指示,烟台市各县都设立了一定数量的民站。按规定,每60华里设一大站、30华里设一小站,每县设一中心站。中心站负责管理县内的大站和小站。1947年3月30日,北海区支前司令部对民站的设立和民站的规模及应准备的粮草作出明确规定:福山县,在盐场村设中心站;在湘河、曲家、张格庄等村设大站;在张格堡、古现、岗嵛、西埠庄、东厅、高疃等村设小站。各站均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一定数量的民工及运输工具。栖东县,在寨里设一小站。栖霞县,在栖霞城设一中心站,在杨础、赵格庄各设一小站。黄县,在黄城集设一小站。龙口,在黄山馆设一小站。招远县,在招远城设一中心站;毕郭、夏甸设一大站;道头设一中站;草店、霞坞各设一小站。民站的规模及应准备的粮草都有明确规定:大站:准备3000至4000名民工,50至100辆大车,100至200头牲畜的住处和保证人畜食用的苞米面、铺草、烧草、干谷草等。中站:准备1500至2000名民工,30至40辆大车,60至80头牲口的住处和苞米面、铺草、烧草、干谷草等。小站及临时站的规模,各县根据民工往来之多少自行确定。有了这些规定,各县的支前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烟台市各县人民为了支援解放战争,根据胶东战场、山东战场和华东战场形势的发展,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四年中,曾多次组织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为了便于叙述,现概括为四次大规模的支前行动加以说明。

  支援鲁南战役和孟良崮等战役1947年1月2日,山东、华中野战军和鲁中、鲁南军区部队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鲁南战役开始。5月13日,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围困于孟良崮,15日打响孟良崮战役。7月上旬,华东野战军向南麻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发起攻击,打响南麻战役。23日,华东野战军攻打驻守临朐的国民党军第八军,发起临朐战役。为了支援这些战役,烟台市各县陆续派出支前民工,支援前线。1947年3月,为了支援鲁南大会战,黄县组织支前民工1360人,大车588辆,骡子1220头,于九里店集结出发。黄县大车支前大队,下设6个中队。同时,龙口市也出动880名民工,组成1个大车队,同去鲁南。在支援鲁南会战中,黄县大车支前大队的主要任务,一是转运粮食;二是各中队、小队分头随部队抢运弹药,转移物资、战地医院及伤员等。由于作战部队采取的是大兵团的运动战,所以供应部队的粮食、弹药等物资数量大,时间紧,且部队作战地点变化频繁。如在运输中,装粮的口袋不够用,他们就用自己的棉被装粮,甚至脱下长裤装粮。为了避开国民党飞机的空袭,他们就夜间赶着大车穿行在崎岖不平、坡陡弯多的山路上。经过全体民工的努力,黄县支前大车队3个月完成了300万公斤的运粮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黄县支前大车队在以中队为单位随部队单独活动中,有一次夜晚,时值大雨季节,第一中队一分队从沂水运炮弹到蒙阴的摩天岭时,正遇上沂水河暴涨。为了不影响任务的完成,分队长不顾一切下水探路,其他民工则冒着被湍流冲走的危险,采用骡驮、人头顶等办法,往返数趟,准时把炮弹运到前线阵地。第一中队的其他分队,在随解放临朐县城的部队转移时,因连降大雨,使20多辆大车深陷泥浆拉不出来,民工们为了不影响战斗,毅然放弃大车改换担架,抬着军需物资随军转移。第二中队在运送弹药过程中,由于接近前沿阵地,几头骡子被蒋军飞机炸死,4名民工受了伤。但是,民工们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勇敢地冒着蒋机的轰炸、扫射,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一天夜里,他们又奉命到沂水河畔把掩埋在河里的汽油桶挖出来运往前线,由于距国民党军队的营地太近被发觉了,敌人密集的子弹像蝗虫般向民工们射来,但没有一个民工畏惧,在我军部队一个班的掩护下,挖的挖,装的装,迅速把300大桶汽油全部装车运走。天亮后,蒋军又在后面追赶,民工们冒着蒋军飞机扫射的危险,赶着大车急弛奔跑,在民兵武装班的掩护下,终于把蒋军甩在后面,完成了任务。在鲁南会战中,黄县大车运输大队大多数民工都立了功,山东省支前指挥部为了表彰他们,授予“黎玉运输队”荣誉称号。

  1947年3月,福山县组织担架运输大队共2020人,167副担架,300辆手推车。大队下设3个中队,随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师开赴鲁南战场,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和临朐战役。7月,福山县第二批担架队500人又赴鲁南支前。牟平县也于3月组织1000多名民工,支援鲁南会战。栖霞县于3月组建了260人的远征担架中队,编入福山县支前大队,参加了孟良崮、南麻、临朐战役。3月,掖南县从郭家店区、马山区、庙埠区调手推车250辆,干部、民工600余人组成支前运输中队,随华东野战军第十医院参加鲁南会战,在沂水县运送医疗器械和伤病员。4月,掖县、掖南县各组成一个担架中队参加西海支前担架大队。掖县担架中队共有担架200抬,干部、民工500余人。掖南县支前担架中队共有担架350抬,干部、民工800人。这两支担架中队,参加临朐战役后,又随部队转移到豫东西华县。5月初,掖南县又和昌邑县、平度县共同调集手推车1500辆,民工7700人,组成山东支前第一支队,随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运送粮食、弹药。中旬,掖县又调集700辆手推车,2411名民工组成掖县支前小车运输大队,担任往南麻、临朐运送白面、小米的任务。南麻、临朐战役结束后,一部分支前民工随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参加了沙土集战役,后来又过陇海路南下。这批支前民工,到安徽省界首市后,改成工作队,帮助当地人民政府开辟新区的工作。

  蓬莱县在支援鲁南会战中,派出民工1300多人,动用了全县所有的马车赶赴前线。5月,在支援孟良崮战役中,派出1353人赴前线转送伤员、运送弹药物资。为支援鲁南会战,招远和招北两县从3月开始,先后组织五批担架队同时出发支前。3月初为第一批,招远县组织担架240抬,民工1200人;招北县组织担架500抬,民工3000人。两县担架队在夏甸村集合,组成担架团,随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参加了南麻、临朐战役,历时6个月。同月,招远县又单独组织了两批担架队赴鲁南支前。第一批调集民工1200人、手推车600辆,组成3个运输中队,负责从莱阳往蒙阴前线运送军装。第二批组织民工8000多人、担架1000多副,参加鲁南会战。招北县则又组织了四批担架队出发支前。5月,招北县第二批担架队、小车队共2017人,随华东野战军卫生队战地支前,历时5个月。之后,招北县第三批担架队1800人,第四批担架队700人,均于9月出发。第五批担架队1300人,于10月出发。

  黄县和龙口在支援鲁南战役、孟良崮等战役中共派出三批支前民工。第一批是1947年3月,黄县派出民工1360人,大车588辆,骡子1220头,组成一个大车运输队,下设6个中队。同时,龙口亦派出一个大车大队,下设3个中队(其中有蓬莱县的一个中队),民工880名。第二批是1947年5月,黄县派出民工1600人,担架车500辆,组成一个大队,下设5个中队。龙口市派出民工600多人,担架车250多辆,组成一个大队,下设3个中队。第三批是1948年5月,黄县派出民工1275人,组成一个担架大队,分四次陆续出发,跟随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担架团转运伤员,运送器材、弹药。

  莱东、五龙两县,在3月下旬和4月初都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多次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赴潍南、鲁南等地运送伤员、粮食和弹药。中共烟台市委也积极组织力量,支援前线。至6月底,烟台市参加各种支前的民工约25450人次,各种车辆1450余辆,帆船25只,牲口300余头,运送军粮416万公斤以及大批军火、柴草等。

  支援潍县战役和济南战役1948年4月2日至5月8日,以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和第十三纵队一部及胶东、鲁中基干武装各一部发起了潍县战役。蓬莱县派出担架连随军支前,不仅转运伤员,运送弹药、物资,还直接参加战斗,抓俘虏、收缴敌人武器。招远县派出6个连的担架队,跟随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支前,先后参加了周村、张店战役和潍县战役。掖县派出担架600抬、小车600辆、民工3000余人随军支前。同时,发动全县人民捐献面粉11万斤、麻袋4000条、杉木杆770根、镢头700把及其他物资支援潍县战役。掖南县派出担架500抬、小车230辆、民工2000余人,将坊子医院中收容的900名国民党军伤兵俘虏,送往青岛治疗。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以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渤海纵队和第三纵队、第十纵队为攻城集团,第十三纵队为预备队发起了济南战役。蓬莱县派出两批民工随军支前,第一批组成10个担架连,共600余副担架、2800余名民工。第二批派出500余副担架、2500余名民工,在700余名民兵护送下,赶赴济南前线。济南战役打响后,蓬莱民工冒着敌人的炮火,争先恐后去前沿阵地抢救伤员,昼夜奋战,及时把伤员转送到后方医院。在这次支前过程中,每副担架的民工平均要跑350多公里的路程。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蓬莱县担架第九连民工,冒着枪林弹雨冲上阵地把伤员背下来,放在担架上抬起来就跑,6公里的单程,他们一夜往返3次。遇到敌机扫射,他们就趴到担架上,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有的民工为抢救伤员嘴对嘴的为伤员吸痰,用自己的饭碗为伤员接尿。战后,这个担架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获得“爱护伤员无微不至”锦旗一面。蓬莱县担架团也荣立集体一等功。

  支援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约60余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薛城、南达淮河的广阔地区,发起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动用兵力最多,烟台市各县投入的支前力量也最大。

  1948年9月中旬,招远、招北两县县委按照上级指示,抽出整壮民工支援前线。招远县组织担架300抬、民工1600多名、挑夫300多名。招北县组织担架400抬、民工2568名。该担架队原准备支援济南战役,由于济南市于9月24日解放,担架队于10月中旬就参加了支援淮海战役,历时两个月。在支前工作中,由于出色地完成任务,招北县担架队第五分队第一小队荣获华东野战军东海部队奖赠“快速小队”红旗一面,小队长王吉辉被评为特等功臣。招北县担架队第六分队在支援淮海战役中,出生入死,克服种种困难,在火线抢运伤员483名。战斗中有8名民工光荣牺牲,11名民工中弹致残。该分队荣获华东野战军奖赠“轰不垮、拖不烂钢铁分队”等红旗三面。在庆功大会上,又荣获华东支前司令部奖赠的“坚如钢铁担架队”红旗一面。黄县支援淮海战役的民工共有三批:第一批于1948年9月上旬出发,派出民工1875名,担架301抬,大车50辆(内有龙口市9辆),车夫82名,编成一个大队,下设3个中队。第二批于10月出发,派出民工765名,按营的建制组建,下设3个连。这批民工,被编为第九纵队担架运输团第二营,跟随第九纵队参加淮海战役,其主要任务是运送伤员和军用器材。第三批于12月出发,派出民工939名,常备担架156抬,组成一个大队。该大队先抵招远夏甸集结,而后赴淮海前线参加为期6个月的支前工作。12月中旬,黄县又派出民工499名,铁轮、胶轮大车178辆,骡子398头,组成一个大队,命名为:“山东省胶东区支前运输大队”,下设两个中队。蓬莱县派出两批民工支援淮海战役。第一批派出担架500抬、民工3200名,编为两个大队5个中队,于9月出发。第二批派出民工906名,编为3个担架连、1个挑子连,同时派出子弟兵1000名护送,于11月出发。掖县于9月,派出担架500抬、民工3767名,组成掖县民工担运大队;掖南县派出担架400抬、民兵2200人,组成掖南县民工担运大队。掖县和掖南县还共同派出胶轮大车210辆,民工630名编入胶东马车大队。两支担运大队和马车大队原准备去支援济南战役的,但当队伍出发后,济南战役就胜利结束,在支前途中就改为支援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结束后,这两支队伍中大部分脱产干部被编入华东支前司令部干部队,随军南下,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沪杭宁战役,后来又随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地区。(1949年10月,这支干部队组成四川省大竹县县委、县政府及7个区的领导班子,接管了四川省大竹县。)1948年11月,掖县再次调集干部、民工1324名,担架225抬;掖南县调集干部、民工1000名,挑子1000副,支援淮海战役,服务期为6个月。之后,又从两县调集铁轮、胶轮大车各75辆,干部、民工各183名,开赴淮海前线,这一批服务期为3个月。栖东县于1948年10月,组织两批民工支援淮海战役。第一批派出担架300抬,民工1899名,其中脱产干部44名,任务是跟随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执行战地服务,服务期为3个月。第二批派出担架132抬,民工710名,其中脱产干部12名,服务期为6个月。

  1948年11月中旬,福山县派出民工1800余名,与招远县民工组成胶东担架第八团,于下旬出发支援淮海战役。第八担架团辖5个营,其中由福山县组成3个营。第八担架团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又随解放军第三十三军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沪杭宁战役。同月,莱东、五龙两县组织600抬常备担架,3809名民工,支援淮海战役。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忍风雪受饥寒,随军转战,胜利完成任务。这支支前队伍,荣获华东支前司令部授予的“钢铁担架营”红旗一面、“模范担架连”红旗两面。其中,莱东县陡山村的唐和恩荣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光荣称号。1948年11月,唐和恩参加了莱东县淘漳区运输队,担任副指导员。在执行运输任务中,他和民工队员一起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克服种种困难,把粮食和弹药送到前线。一次,运输队送粮车在运粮途中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如果绕道过桥,要多走20里路,为了抢时间,他们决定扛粮包涉水过河。当时,正是初冬,天上飘着雪花,河面结着冰凌,唐和恩不顾寒冷,第一个脱下棉衣,扛起一包粮食进入河中,在前面破冰探路。队员们也立即跟着扛起粮包,抬起小车,紧跟着过河,闯过了难关,胜利完成任务。唐和恩从家乡出发时,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长的小竹竿,本来准备路上支撑小车用的。在支前途中,他就在这根小竹竿上,刻下了他和支前队员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徒步4000里所经过的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的名字。这根竹竿,记录了支前民工艰辛而光荣的历程。无独有偶,招北县担架团第四中队十四分队司务长孟占太也是个有心人,他也把担架团历经4省80多个行军宿营地的名字,按顺序刻在一根竹杠手杖上面。这根竹扛手杖,成了烟台人民全力支援解放战争的有力见证。

  支援渡江战役和沪杭宁战役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凌厉无前,一夜突破长江防线。过江后,进行了沪杭宁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先后解放杭州和上海。烟台市各县的支前民工,大部分在参加支援淮海战役之后,跟随解放大军过江又参加了支援沪杭宁战役。掖县和掖南两县组成的担架运输大队有民工2200名,他们从支援淮海战役也转向支援渡江战役和沪杭宁战役。1948年10月黄县派出民工612名,组成一个担架大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担架团,随第九纵队参加战斗。主要任务是转运伤员,运送物资。同时,龙口市派出民工500名,与蓬莱县派出的500名民工合编为华东军区第三十一军九十二师担架营,主要任务是押送俘虏。这批黄县、蓬莱和龙口市的民工,先后参加了支援淮海战役末期战斗、渡江战役和沪杭宁战役。招远和招北县,1948年9月派出的担架队中的大部分脱产干部,在参加支援渡江战役后,随解放军主力部队去了四川新区工作。1948年12月上旬,招远县又组织担架100副、民工600余名,与招北县担架队1200余名民工一起,于13日从夏甸出发,在支援淮海战役末期战斗和渡江战役之后,又参加了支援解放南京和上海的战斗。栖东县担架连,在参加支援渡江战役之后,也参加了支援解放上海的战斗。1949年5月25日晚,栖东县担架连在上海战役解放军攻克上海外围核心据点高桥战斗中,随华东军区第三十一军九十二师二七二团包扎所到火线转运伤员。他们在“宁肯我们多流汗,不叫战士多流血”的口号鼓舞下,不顾个人安危,昼夜不停地冒着敌人炮火转运伤员,并热情地为伤员服务,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移到后方。任务完成后,第三十一军赠给“你爱伤员如慈母,战士打仗象猛虎”的锦旗一面。

  


  二、组建子弟兵团随军作战

  在胶东支前队伍中,还有另一支队伍,这就是胶东子弟兵团。子弟兵团是人民战争中的创新,它是由基干民兵组成的、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地方武装组织。194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在《关于目前人民武装工作的决定》中,对于子弟兵团的编制和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决定》指出:子弟兵团按“三三制”组建,以县为单位编成团或若干团。其任务是配属于野战兵团的师或旅以上单位,分配各种次要战斗任务。如外围游击爆炸、战区警备、打扫战场、押解俘虏、救护和护送伤员、运送物资、维持新解放地区社会治安等战勤任务。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子弟兵团(主要由烟台市各县基干民兵组成)共有129个,其中有10个子弟兵团,近3万人,在跟随胶东和山东主力部队从山东各战场到华东部分战场的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烟台市各县组建的子弟兵团,从1946年4月开始,先后参加了胶东、鲁南战役,后又参加了淮海和渡江战役。1946年春季,海阳县人民武装部从行村、大山、龙山区各抽调1个民兵连,组建海阳县子弟兵团1个营,赴即墨、崂山一带配合开辟新区,建立人民政权,历时3个多月。一次,600多名敌人从崂山出动抢劫,被一营设伏击溃,救出100多名被抓群众,俘敌30余名。6月,东村区民兵1100余人组成子弟兵团两个营,赴即墨县配合胶东军区第六师第八团作战,历时40余天。8月,海阳县又组建子弟兵团到即东县,配合即东独立营剿除土匪部队。1946年6月中旬,五龙县子弟兵团先赴胶县、高密、即墨地区作战,又调往青岛、崂山前线,配合胶东主力部队和南海独立团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到年底,五龙县子弟兵团配合主力部队作战34次,单独作战55次,参战人数达1448人次,毙伤俘敌280余人。6月下旬,招远县抽调基干武装民兵1500人组建招远县子弟兵团,奉命去高密、胶县配合主力部队攻打赵保原部。主要任务是埋设地雷、看押俘虏,在半月的时间里,胜利完成任务。胶高战役胜利后,将3000多名俘虏从前线押送到栖霞根据地。1947年6月,招远县子弟兵团1500人奉命随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赴南麻、临朐作战,负责运送弹药、押送俘虏和爆破袭扰敌人。战斗中,子弟兵团埋地雷数百枚,炸死、炸伤敌人60余名。10月,在支援三户山战役中,招远县子弟兵团押送俘虏4000人。12月,子弟兵团又参加了攻克莱阳城的战斗。

  1946年5月,栖东县子弟兵团1个营,在高密县蔡家庄村支前时遭残敌袭击,负责押护运输大车队的1个排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后因弹尽援绝,全排除派1人回部队报信求援外,其余29人全部牺牲。8月子弟兵团回县后,栖东县政府在麻地村召开5000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表彰该排的英雄行为,号召以实际行动为烈士们报仇。会后,栖霞、栖东两县又分别组建了1000余人的子弟兵团,奉命到即墨、高密、胶县一带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0月29日,国民党军队向平度进犯,莱东县子弟兵团500余人,与莱阳、牙前、海阳、招远、平度等五县子弟兵团一起开赴前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之后,莱东县又与五龙县一起派出子弟兵团1000余人、担架550副、小车450辆,支援胶县、高密、即墨战役。1947年7月,海阳县在东村组建子弟兵团3个营,共计1600余人,赴鲁南支前。后又跟随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在招远道头、掖县、莱西等地作战、支前。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战线已推移到江淮地区,胶东地区已无大的战事。烟台市各县的子弟兵团,就跟随华东野战军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1948年6月,为支援淮海战役,栖霞、栖东县遵照北海地委指示,合组1个子弟兵团,共4023人,开赴徐州、蚌埠地区执行战争后勤。两县子弟兵团除执行押运俘虏任务外,还协助主力部队后勤部征收大米、小米、稻谷等700万斤,征收柴草300万斤,缴获敌人空投粮食20万斤,捕获土匪176名,帮助建立一支68人的地方武装。8月,为肃清山东境内的残敌,胶东区成立胶东参战子弟兵团,由招远、栖霞、栖东、海阳、牙前五县各出一个营组成。招远县为第一营,共计345人。胶东子弟兵团在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济南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整,跟随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继续南下,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第一营曾以200余人完成押送3600多名俘虏的任务,并认真执行俘虏政策,遵守押俘纪律。全营345人由于完成任务出色,荣获“淮海战役模范营”和“功著济淮”奖旗两面。牙前营、海阳营也同时被评为“模范子弟兵营”。

  1948年11月,又有一批子弟兵团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1月初,海阳、乳山两县组成子弟兵团,辖3个营400余人,南下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1月中旬,按照华东支前司令部指示,莱阳县委、政府抽调脱产干部、组织基干民兵,组成一个子弟兵团,编为华东子弟兵团第一支队第四团第一、二营。莱阳县子弟兵团共有900人、民工680人,担架170副,主要担任押解俘虏的任务。他们从安徽宿县出发,直到1949年2月把俘虏押到山东的临城(今枣庄市薛城)、韩庄、夏镇等地,胜利完成任务。3月中旬开始南下,由韩庄乘车到达蚌埠,负责看管仓库和维持社会治安。下旬,他们又开始步行南下,支援沪杭宁战役。5月初到达无锡县,完成了购米、押送物资和看管桥梁、维持社会治安等任务。上海解放后,莱阳县子弟兵团奉命进驻南京,负责警卫浦口火车站,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旅客的人身和物资安全。7月底,子弟兵团返回胶东。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后,华东支前司令部决定让胶东区组建8个子弟兵团,开赴淮海前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命令招远、栖霞两县合组一个团,共计1500人。其中,栖霞县是两个营加一个直属连,编为第一、第二营。招远县是一个营,编为第三营。11月中旬,子弟兵团接到火速赶赴徐州前线接受任务的命令后。立即从招远夏甸出发,经10余天的长途行军到达徐州前线。上级指示该团编为华东子弟兵团第七团。此时,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大批俘虏从前线押了下来。部队首长命令第七团从主力部队手中接收俘虏5000余人,将其押解到滕县并负责进行教育处理。淮海战役结束后,第七团奉命顺津浦路南下,到达安徽滁县,就地整训,准备配合主力部队渡江南下。整训结束后,华东子弟兵团第七团划归第二野战军领导,随军执行战勤任务。主要任务是为部队筹集粮草,守卫火车站、军火库、战略要道,帮助新区的党组织开展工作。 1949年4月24日,华东子弟兵团第七团渡过长江,向江西进发,过景德镇。此时南方已进入梅雨季节,指战员们一路冒雨行进。由于国民党军败退速度很快,因而,指战员们每天必须以120里的速度急行军追赶国民党军的败兵。许多同志还抬着伤病员,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没有一个人掉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第七团以鄱阳县为中心作为临时基地,一方面陆续从周围区、乡筹集粮食,供给过路南下的部队;一方面帮助刚成立的新区人民政府开展工作。5月底,上级命令第七团:“全团押运所有的粮食赶赴鹰潭火车站。”第七团团部调集近百条船只,在子弟兵的保护下由鄱阳湖水路运抵鹰潭。途中,击退了抢粮的湖匪的拦截。第七团驻防鹰潭的任务是:保卫火车站及沿线铁路,看守军火库和粮食。全团在东起上饶西至东乡300余里的铁路线上分散驻防。在全团驻防的铁路线上,每天都有大批粮食和物资运往前线,警卫任务很重。当时,国民党军队虽然南逃,但周围各县都有小股残匪,与我军作对。夜间不断有匪徒袭击车站,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有战斗发生。由于全团日夜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加之工作做得主动细致,所守卫的目标未受到任何损失。7月中旬,第七团接到撤离战区的命令后,做好了驻防地移交工作,整顿了装备和人员,踏上了回家的路。战斗中,第七团战士因染时疫,病亡、牺牲数百人。翌年8月,第七团回到招远,沿途受到隆重欢迎。子弟兵团第七团自1948年11月离开胶东,到1949年8月光荣返乡这9个多月时间里,全团随主力部队渡江南下,转战苏、皖、赣、浙4省,行程万余里,历尽艰难困苦,出色地完成了随军作战任务。

  烟台市最后一批子弟兵团是1949年4月出发,随军渡江南下的。为了支援渡江战役,栖霞县、栖东县组织了两批子弟兵团,第一批两县编成1个营500人。第二批,栖霞县组织了两个营1000人、栖东县组织1个营523人。两批子弟兵团随军渡江南进执行战勤任务。两县子弟兵团中,有609人立功受奖。

  


  三、抽调干部支援新解放区

  烟台市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抽调大批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干部的支援是极为重要的支援,新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要靠老区干部的宣传、解释;新区干部的成长,要靠老区干部的传、帮、带;老区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新区的工作少走弯路。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烟台市各县先后抽调2624名干部支援东北、豫西、江南和济南、青岛。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部署,胶东区党委抽调3000名干部,在林一山带领下,随山东主力部队渡海去东北开辟新解放区。烟台市去东北的干部主要是从北部几个县抽调的。其中,黄县、龙口有30余人,招远县有40余人,招北县有42人,他们从龙口乘船去东北。为了便于在东北迅速开展工作,掖县和掖南两县还专门抽调了60名在东北有各种关系的干部和俄语翻译去东北。栖霞县抽调15人,组成一个工作队去了东北。福山县有27人、长山岛有2人也去了东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216名干部去东北开辟新区。

  1948年2月,中共胶东区委,根据中共中央从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工作的战略部署,在胶东的东海、西海、南海、北海4个海区抽调600余名地、县级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支队第二大队”,由胶东区党委副书记金明率领开赴豫西。该大队由夏如爱任队长,宋惠任政委,赵萌华任副队长。烟台市各县也按照胶东区党委指示,先后抽调了372名干部去了豫西。2月,中共海阳县委组织49名干部到河南宝丰、鲁山,开辟新解放区。黄县县委2月抽调20名干部,9月又抽调20余名干部去河南西部支援新区。蓬莱县分两批抽调干部去豫西,2月第一批抽调46名干部,5月第二批抽调30名干部。福山县抽调的7名干部,与栖霞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的32名干部一起,到北海地委报到集合,编为北海干部营。北海干部营经过一段时间集训,徒步绕道南下,到达河南省濮阳地区,部分干部随主力部队工作,大多数干部继续南下,到达临安、宝丰县边界的魔冢营,然后分配工作。1948年3月,招远县抽调干部60余名、招北县抽调干部31名,两县共计91名干部到北海地委集合,编入北海地委“南下干部大队”。北海地委“南下干部大队”由夏欧率领,李砚农任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3月15日,南下干部大队从黄县出发,经山东、河北、山西,行程3000多里,克服了种种困难,于7月30日渡过黄河,到达河南豫西临汝县中共中央中原局驻地。这批南下干部在中原局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休整,9月份被分配到豫西伏牛、桐柏、大别山、江汉、洛阳等地区开辟工作。他们帮助这些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新政权,开展土地改革,进行反匪反霸,支援解放战争。同月,招北县还有30余名南下干部,到湖北省宜昌地区参加了接管工作。后来,掖县抽调27名干部,五龙县抽调50名干部也去了豫西。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胶东区党委继1948年3月抽调600名干部去豫西之后,又于12月根据华东局指示,在全区抽调3650名干部,组成1套区党委级、6套地委级、36套县区委级的领导干部准备渡江南下。其中:党务干部和民兵干部1778人、政府财粮干部1604人、军事干部268人。主要负责干部人数为:区党委级15人、地委级70人、县委级294人。这批干部在翌年春,先后随军南下。为此,胶东区党委召开4个海区地委领导干部会议,进行统一部署,烟台市各县干部积极响应,报名南下支援新区。牟平县委根据东海地委指示,抽调县、区干部100名随军南下,支援新解放区。首批40名干部于12月中旬出发,其余60余名干部于1949年2月和3月出发。牙前县抽调50名干部南下,其中县委部长、分区委书记、区长级干部28名。福山县委先后抽调159名干部,随军渡江南下。12月中旬,这批南下干部到华东党校学习。3个月后,分配去常州市、无锡市、松江地区等新解放区工作。黄县、龙口南下干部分三批出发。1948年12月,黄县首批南下干部30余名,于12月20日在黄县单家村集结出发,30日到达掖县沙河,后去华东党校所在地益都县学习3个月,学习结业后,这批南下干部与招远、蓬莱县的干部合编成一个县的领导班子,共同赴江苏省镇江专区溧水县工作。龙口市也抽调数十名干部组成一个县的领导班子,南下江苏省松江地区工作。1949年2月,根据胶东区党委指示,北海地委抽调干部组成6套县级领导班子,编为北海南下干部大队,王佐群任干部大队大队长,李凌任大队政委。黄县和龙口共计抽调152名干部编入干部大队。2月17日晚,黄县县委、县政府为黄县南下干部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同月,栖霞县委根据北海地委指示,配备了1套县级领导班子和7套区级领导班子共82名干部随军南下,与黄县、龙口南下干部同时于17日出发。这批干部渡江南下后,他们接管了江苏省青浦县(现属上海市)。同月,牙前县委根据东海地委指示,抽调75名干部,于16日出发。后来,栖霞、牙前两县又继续抽调182名干部南下。莱阳县也抽调了28名干部南下。五龙县1948年12月抽调的61名干部南下后,于1949年4月23日到达江苏省常州地区的溧阳县,分别到县、区、乡级政府担任领导职务。海阳县1949年2月抽调74名干部,组成“东海南下干部大队第六中队”,南下到江苏省昆山县新解放区开辟工作。掖县、掖南两县根据西海地委指示,多次抽调大批干部南下。1949年2月,掖县抽调75名干部组成1套县级领导班子、8套区级领导班子,于4月23日渡江后,接管了江苏省江宁县的工作。掖南县抽调的85名干部也组成1套县级领导班子、8套区级领导班子,渡江后接管了江苏省丹阳县的工作。后来,掖县、掖南两县又抽调100名干部南下。蓬莱县于1948年12月,抽调58名干部南下后,又于1949年2月再抽调110名干部南下,第三批又抽调76名干部南下,全县共抽调244名干部南下。

  


  招远、招北两县从1949年2月开始,多次抽调干部南下。2月,招远县抽调干部120名,随军南下到江苏省松江地区工作。招北县首批抽调干部75名,到上海市宝山县工作。2月18日,又抽调县、区干部160名,到上海市金山、奉贤、青浦等县工作。不久又组织40余名干部到江苏省宜兴县开展工作。两县共计抽调南下干部395名,是烟台市南下干部数量最多的县份。

  在南下干部中,还有一批干部是从参加淮海战役支前的担架团中留下的脱产干部。其中有招远、招北、蓬莱、黄县、栖霞5县的干部。这批留下的脱产干部被编入“华东军区干部工作队”。在山东兖州经过整编学习后,这支工作队渡过淮河,经安徽蚌埠、合肥、巢湖,到达六安地委所在地开诚桥,负责筹粮、筹船,积极支援解放军渡江。渡江战役后,工作队又随军到江西省鄱阳县一带征粮、运粮,并负责将粮食运往刚解放的南京和上海。不久到达南京后,这支工作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1949年10月1日,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干部从南京浦口乘火车到达湖南省常德县第二野战军司令部驻地。10月下旬,第二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和西南服务团总部,对即将入川的干部作了一系列组织调整,按照将要接管的地区配备定位。具体去向是,招远县去四川的干部目的地是川东垫江县,招北县去四川的干部目的地是川东梁山县。11月中旬,西南服务团的干部从常德出发,12月17日到涪陵。12月19日,招远县在西南服务团第一团第一支队二中队的52名干部胜利到达四川省的垫江县城,与当地的共产党组织联合成立了中共垫江县委和垫江县人民政府。招北县在西南服务团中的60余名干部,于12月22日胜利到达四川省的梁山(1952年后改为梁平)县城。与当地党组织联合,成立了中共梁山县委和梁山县人民政府。蓬莱、黄县、栖霞三县的干部也都于12月下旬,到达应接管的地区。

  综合各县情况,全市有1684名干部,渡江南下支援新解放区。烟台市各县支援外省工作的干部,遍布东北、中原、华东、西南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同所在地的干部群众一起,为开辟和建设新解放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烟台市还有不少县抽调一些干部去济南和青岛工作。1948年9月济南市解放后,烟台市抽调了一批干部参加了济南市的接管工作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1949年6月2日,青岛市解放。福山县抽调23名干部去青岛参加接管工作。早在1949年2月,掖县抽调干部73名、掖南县抽调干部40名到莱阳城集训,准备参加接管青岛市的工作。3月,招远县曾抽调100名干部,准备渡江南下参加接管工作,后因青岛市解放,这批干部就转为准备接管青岛市。这批干部在莱阳城集中学习3个月后,于6月2日首批进入青岛市开展工作。栖霞县抽调32名干部,莱阳县抽调9名干部,也参加了青岛市的接管工作。青岛市解放后,烟台市首批就派278名干部去青岛市工作。之后,又陆续派去大批干部参加青岛市的管理和建设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