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烟台

发布时间:2010-11-15 19:31 访问次数:
A+A- |
  烟台北部海中横亘着风景秀丽的芝罘岛,当地人称北岛。它三面环海,一径连陆,是中国最大的陆连岛,东西长 9 . 2 公里,面积 10 平方公里。芝罘岛古称转附,秦时称为之罘。从空中鸟瞰,该岛宛如一枝灵芝,紧紧镶嵌在海岸线上,形成烟台的天然防波堤和坚实的门卫,所以后来人们又称其为芝罘岛。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 齐鲁春秋地图 " 中,将芝罘岛标注为转附。据《孟子·梁惠王 ( 下 ) 》记载:齐景公问晏子: " 吾欲观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入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 " 这里所说转附、朝舞,即今芝罘岛和成山。齐王游芝罘岛距今已 2500 年。那时岛上就有居民居住,建有村落,称为之罘村。到了秦代,岛上居民逐渐增多,逾千户,村落改称为之罘大疃,简称大疃。
 
  " 六国毕,四海一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在芝罘岛留下许多珍贵遗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 219 年, " 过黄 ( 黄县,今龙口市 ) 、腄 ( 福山县,今福山区 ) ,穷成山 ( 成山头 ) ,登之罘 " ,一路风尘,兴致勃勃。这次东巡,一是宣扬他的文治武功,二是寻求长生不老药。途中遇 "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在公元前 218 年, "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 , " 巡登之罘,临照于海。 " 随臣为颂扬秦皇的功德,请刻于石,始皇应允,在之罘遂有《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留于后世,其碑文皆载于《史记》中。到了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年近 50 岁,长生不老的欲望越发强烈,再次东巡。徐市等人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又花费了许多钱财,害怕秦始皇怪罪发怒,见了秦始皇便撒谎说: " 蓬莱药可得,然 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又一次听信了徐市的话,手拿弓箭,等候大鲛鱼出现, "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 秦始皇三次东巡登临芝罘岛,车马群臣兵丁随行,浩浩荡荡,可见通往芝罘岛的道路已颇具规模。
 
  公元前 203 年 ( 汉高祖四年 ) 置东莱郡 ( 治所在今莱州,今烟台市境域均属之 ) 。汉武帝多次巡幸东莱,并来到之罘。查《汉书.武帝纪》,汉武帝东巡曾有四次记载。公元前 109 年 ( 元封二年 ) 春 " 至东莱 " 。公元前 104 年 ( 太初元年 )" 东临勃海,望祠蓬莱,春还。 " 公元前 94 年 ( 太始三年二月 )" 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 " 公元前 89 年 ( 征和四年春正月 ) , " 行幸东莱,临大海。 " 又据清康熙五十一年《莱州府志》记载,公元前 108 年 ( 元封三年 ) 汉武帝也曾到过东莱莱州, " 帝如东莱,祷万里沙。 " 万里沙为当时莱州的一条河,武帝在这里祈祷降雨。以上史料说明,从春秋到秦汉,作为莱夷海疆的之罘,已不是未开垦的荒凉小岛,而是村落兴旺,人群聚族而居。
 
  公元 1131 年 ( 金天会九年 ) 设置福山县,芝罘岛划归为福山县东北保,之罘村划为芝罘社。其后,芝罘一直为福山县属地,直到 1934 年山东省政府设立烟台特别行政区,脱离福山县,划属烟台特别行政区。元末明初,部分之罘村居民开始向之罘海湾南部移居,以捕鱼为生或兼作山丘农耕。此外,还建有数处零落渔寮、山茅,人数不过数百,大多为季节性流动人口,没有形成正式命名的村屯,其中也有固定渔户,如高、初、夏、于、姚、刁诸姓,除从事渔业外,还占山划地自耕,被称为 " 占山户 " 。这些住户可算是早期烟台居民。
 
  明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疆,民众深受其害,国家不得安宁。为防倭寇侵犯骚扰之祸,明朝采用 " 筑小城建卫所 " 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和所 ( 大体编制, 5600 人为一卫,设指挥使官; 1120 人为一所,设千户官; 112 人为百户所,设百户 ) 。公元 1398 年 ( 明洪武三十一年春 ) ,在宁海卫 ( 今牟平区 ) 辖区内设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并建所城。当时,这是在全国属于建所较晚的千户所,距今已 600 年历史。
 
  奇山所城占地 9 . 86 万平方米,城内面积 7 . 96 万平方米。城设四门,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城门之上设城楼,专作嘹望指挥。城门及城墙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砖砌筑。城墙高 7 . 33 米,厚 6 . 67 米。城门之间均衡设 " 铺 " , " 铺 " 呈园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 格局。城墙内侧设有环形马道可直通城上应战。城内设十字大街直通四门,作为军事专用道路,这是老烟台境内最早的街道,如今已变迁为芝罘区所城里大街。所城内西北部 ( 今时彦街 ) 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城内东北部 ( 今双兴胡同 ) 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城内东南部 ( 原高家胡同、傅家胡同 ) 设练兵场;城内西南部 ( 今仓余街 ) 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建卫所同期,因在北山 ( 今烟台 山 ) 设建狼烟墩、台,民间遂有烟台之称。 1673 年 ( 清康熙十二年 ) 罗博修《福山县志》,其卷一 " 地舆图 " 中标有沿海墩、台共 15 座,自西向东 14 座依次标注为墩,唯有最东面的一座标注为烟台 ( 即今烟台山 ) ,这是现存历史地图中关于烟台最早的文字记载资料。 1762 年 ( 清乾隆二十七年 ) 何乐善修《福山县志》,其中写道: " 有巨石似船形 ( 指 " 造化奇观 " 刻石 ) ,在烟台上 " ,再次出现烟台二字。
 
  奇山所城建立后,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袭事件,基本处于安宁 太平时期。 1664 年 ( 清康熙三年 ) ,清廷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 , 军变民地,改称奇山社,行政上归福山县管辖。废卫所制后,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解甲,多从事渔农工商。军变民地是奇山所城的重大历史变迁,外地姓氏应时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奇山所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逐渐兴旺起来。芝罘海湾周围众多渔户和商户为求渔业生产、贸易吉祥兴隆,纷纷集资在芝罘海湾边 ( 今群众艺术馆处 ) 建草屋三间,供奉海神。清雍正年间进行一次小规模重修扩建,民众俗称为海神庙。 1810 年 ( 清嘉庆十五年 ) 进行大规模扩建,此后改称天后宫,老烟台民众称为大庙。庙前大街成为商贸活动场所,逐渐发展形成商业街市,这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时称 " 大街 " ,是烟台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街。
 
  过去,中国南北大运河曾是 " 南粮北运 " 的大通道。 1826 年 ( 清 道光六年 ) ,因大运河运漕粮发生困难,清政府下令改由海路运输进京,并允许海漕船只 " 八成装米,二成搭货,免其纳税以恤商 " ,沿途贩卖。芝罘海湾风平浪静,海滩平缓,易于船舶停靠,遂成为南来北往漕船停港避风、上水维修的必经之地和中转港。随着贸易货源的扩大,南方广州、潮州、福建、宁波和东北锦州等地船帮载运南北物资和部分外国货在芝罘海湾靠泊经商,一时间,本地和外地商贾云集,促进了北大街快速发展,商户达到千余家,形成鱼市、面市、 菜市、果木市、草市、鸡鸭市等 10 余条集市性街道,组成街巷网络,烟台商埠初具规模,城市雏形基本形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